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孟少农: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生产的汽车

    信息发布者:湘隆滩头村
    2017-09-30 12:58:59    来源:红星云   转载

    孟少农: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生产的汽车

    2017-09-24 14:39:08


      

    孟少农:(1915.12.12-1988.1.15),原名庆基,湖南桃源人,汽车工程专家,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play 00:00-04:30 

      1941年(民国三十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开创了汽车专业,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孟少农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设事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东风汽车公司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培养中国汽车人才和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工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怀揣30元钱考清华

      在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发展汽车工业设想的是孙中山先生。1920年,他把这一想法写进了《建国方略》。但由于战乱不断,国无宁日,他的设想“甫出娘胎,当即夭亡”。

      孟少农祖籍湖南桃源,1915年出生在北京,他的祖父曾在北洋政府任职。由于袁世凯复辟,孟少农随祖父回到老家桃源县。1931年初,孟少农考上了长沙私立的“嶽云中学”,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当年的学校每年要统考一次,全校的学生做同一套试卷,在当年的统考中,他的成绩竟然超过了初三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孟少农投考“长沙一中”。当年毕业时湖南省全省统考,他又考了全省的第一名。

      1935年初,听说清华大学招收“清寒公费生”,正愁无钱上大学的孟少农向祖父要了30元钱就动身去了北平,一举中第。当年秋天,孟少农怀着“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进入清华机械系学习。这一年,他20岁。

      在清华读书时,孟少农的物理课成绩相当突出,受到他的老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先生的赏识。当时的孟少农还是一位热血青年。面对民族危亡,他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清华园,他和同学们加入到南下流亡的行列,来到清华、北大和南开在长沙成立的临时大学。

      远赴美国学习汽车知识

      1941年10月,孟少农等16名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的校友,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孟少农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汽车专业。在麻省理工学院,孟少农仅用了三个学期和一个暑假,就攻下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按照学院规定,再读两年硕士就可去读博士学位,校方也发了表格,通知他做博士研究生。

      孟少农却不想留在学校里读书。他说:“光念书,在哪儿不能念,何必待在美国?弄个博士学位,回国还是个教书匠。我要做一个实践者,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去!”经华美协进社介绍,孟少农来到底特律西郊的福特汽车制造厂实习、见学。后来,他又来到佛尔蒙州的J&L机床厂。J&L是一家生产多种机床的老厂,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既能组装机床,又能实际操作设备,孟少农感到很过瘾。

      在3年半的实践过程中,孟少农走访了5个工厂,只要他认为对祖国有用的东西,就努力地学,大胆地去实践。福特汽车厂非常器重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工程师,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想把他留下。J&L机床厂也看中了孟少农,甚至为他填好雇员证,开好支票……所有这一切,都被孟少农婉言谢绝了。他要回祖国去,为中国制造汽车!

      1946年初夏,当孟少农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全面内战爆发了,在国内制造汽车一时没有可能。孟少农果断决定,先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汽车事业的技术人才!

      孟少农是清华机械系的第一位汽车专家,他开设了系里多年想开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师资不足,他就一人承担起汽车工程、工艺学、工具学三门主课的讲授。他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看到的当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地介绍给学生们。当听说日本人逃离清华时,把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扔在河里,他就带着助教和学生一起下水寻找,硬是把生锈的发动机打捞上来。他设法从天津弄到报废的车桥和变速箱,又低价买回两台小汽车,建起汽车教研室和试验室。他还为系里的工厂增添了车、铣、刨、磨等多种机床设备,购置了微型电影放映机和幻灯机,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与实践环境。

      那时,清华大学已有地下党组织在活动。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革命浪潮中,孟少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在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发展进步力量,给海外的清华校友写信,动员他们尽快回来任教,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时,国民党特务的黑手已经伸向清华,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孟少农等高级知识分子,及时妥善地将他们转移到解放区。

      扛起新中国造汽车的大旗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中央任命孟少农担任一汽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为了尽快造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孟少农以旺盛的精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从指导基建、安装设备,到领导产品设计,以及工艺、冶金、生产准备等全部技术工作。

      经过整整3年的艰苦奋战,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批12台“解放”载重汽车下线。这一天,孟少农夜不能寐,从步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天起,他经历了21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新中国不仅要造卡车,还要制造小轿车,甚至高级轿车。1957年5月,一机部黄敬部长来到一汽,提出研制生产轿车的问题。孟少农综合了国外中档轿车的优点,确定了新中国第一台“东风”小轿车的设计原则。他还亲自确定了以飞腾的金龙为前标,尾灯采用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等特殊标志。仅一年时间,“东风”样车正式下线,向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报捷。毛主席在怀仁堂后花园乘坐了“东风”轿车后,高兴地对代表们说:“今天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汽又接受了生产“红旗”高级轿车的任务。孟少农领导“红旗”轿车的设计和试制工作。从总体设计到每个总成,到零部件,他都一一思考,精心指导,组织攻关,先后攻克了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速箱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V8发动机,使1959年首批试生产的“红旗”高级轿车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高级轿车是中国人的骄傲。威武气派的“红旗”迎宾车队,成为北京长安街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