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已经29号了,距离回家倒计时还有24个小时,基本进入睡不着觉、干不了活的状态了....
工位旁边的椅子都空了,上厕所时还瞥见几只行李箱,总感觉有箱子滚轮轱辘轱辘转的声音,真是百爪挠心。
确实,想回家了!想约上家乡闺蜜组个局,摸摸家里泰迪的小肚皮,遛遛满是梧桐树的街道,躺下睡一觉,搓个麻将捏个脚,这才是生活啊~
那......都回家了,我们为爸妈做了什么呢?
Emmmmm........这个,难道不是回来就够了吗!
“常回家看看”吗?既然都做到了,难道还不算在用心维护亲情吗?
真相是,很多时候我们把“常回家看看”的形式执行的太好,以至于忽略了经营亲情最重要的内核,就是沟通。上学时,寒暑假都会回家,上班后,逢年过节扎堆回家休息。甚至有很多人毕业后本着“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觉得必须待在和父母同一座城市,才能相互照应,以爱之名捆绑我们自己和最爱的人。
你是那个和父母待在同一座城市却不知道他们的鞋码的人吗
毕业后顺利的进了爸妈觉得倍有面儿的事业单位,有没有应酬都不想太早回家。就算到家也是打游戏,睡觉。妈妈看见了还老是唠叨,于是尽量早出晚归,和他们少打照面,这是我们想要的照应吗?
从来没有抽出15分钟来,真正走心的沟通过。谈谈工作中遇见的问题,生活上的小麻烦,总是一句“说了你也不懂”一笔带过,事实上,大多数父母的表达方式可能过于啰嗦,但是真的仔细听听,说的都是精髓,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捂出来。
对于他们的喜好,最爱吃的菜,最喜欢的色系,爱关注的公众号,我们说起来常伴身旁,却知道的很少。发来的微信总是直接跳过,当他们试图走近,问在玩什么,也总是不愿搭理。
他们改变自己几十年的习惯接触微信,关注我们的朋友圈,使劲理解王者里的段位高低,都是为了在努力尽力用尽全力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却换不回来朋友圈的可见分组待遇。人在不用心,就像一句躯壳回家溜了一圈,又有什么用呢?
不只是沟通,“有效”的沟通也很重要!
一周见一次进行深入的交流,比天天只聊吃、穿、睡要更有利于经营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试着拿出对另一半的耐心来对待父母,解释工作都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老喜欢买大号的衣服、破洞的裤子,试着让他懂你。
同样的,多倾听他们的话题,记下他们的小愿望,去懂他们。告诉他们你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可能会有争执、会被骂,但是沟通下来的收获的一定比你想象的多。
在心理健康的层面上,爱,自信心,安全感是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如果一个人的爱,自信心和安全感都比较足够的话,这个人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内心就会比较强大,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遇到再大的人生挫折,也不会就此沉沦,振作不起来。
当我们遇到问题,总是没办法一笑而过。不容易拎清问题的重点,工作上、爱情上爱钻牛角尖。容易焦虑、失眠、自卑、抑郁,拔不出来走不过去一堆负面情绪。
虽然一把年纪,但在心理上却像是还未剪开脐带的宝宝一样,只知道自己没有强大的内心,却不知道这和亲子关系没有妥善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橘子君独家福利!关注橘子娱乐 微 信 公 众 号 :(juziyule),快关注起来吧!
和父母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浓浓的爱意相互流动,我们心里更容易住进爱和温暖,这种能力应用在外部世界中,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也能更好的传递给下一代。
你是那个距离父母千里之外,宁愿借钱也不愿意和父母张口的人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报喜也抱忧。在每一次电话中吐槽被房东坑了或者被领导批评了这种小事。表面上看可能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但是一定对治疗沮丧很有帮助。
老妈一句,实在不行我给你出钱,瞬间被你挡回去,拾起自己的硬气,沉下心去解决问题,不被情绪左右,这比给钱更有用,带给你的支持能让你余生在这种问题上都觉得自己OK。
家人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示弱安慰对象,当我们在经济上遇到危机。直截了当的告诉家人,让他们了解真实情况比硬撑可能更好,收起比能力还强的自尊心,和家人成为一条线上的战友,比借朋友钱省事,偶尔给他们为你担心的权利,适当的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他们会感觉更深层次的融入在你的生命当中,仿佛你又回到了那个拿不到高处奶糖的小朋友,何尝不是一种调剂感情的撒娇方式~
同时,在外工作,忙碌也不该成为你不和他们联系的借口,现在视频、电话so easy,在地球村上完全可以随时保持联系。看看人家热巴,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照样能随身携带通视频的支架以便和家人沟通啊,难道我们比当红小花旦还忙?还是赚得更多?
作为父母,在生老病死的大事上,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之前看见李荣浩讲述自己父亲的白血病,他开始并不知情,三个月后才知道,但爸爸的病情已经无力回天,如果当时家人早点告诉他,再给他多一点时间,一定能收集更多的回忆,午夜梦回的遗憾和懊悔也能再少一点....
其实,在家人面前,工作什么都不是。儿女不管走到哪里,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权利和义务共同分担悲伤和绝望,支撑起一片天。儿女一定会比想象的更加坚强,让人过不去的,永远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当这件事发生,我们居然没有做什么活着做了什么。
发生了,会发现苦难才是生命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积极接受或者消极接受都是慢慢治愈心病的过程,唯独逃避不是,也,逃不掉。
同样的,衰老是最正常的自然发展。少一点执拗,接受和孩子间的身份转换变化,帮助孩子长成一棵真正的大树。毕竟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远离父母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生命中分离出去,作为父母,要鼓励让孩子尽量远离,学会不要在感情上依附于孩子,用道德绑架情感,让彼此身心都不自由。
在必要时互相给予支持和安慰,了解他的想法,尊重他的决定,而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饿了吗”与“常回家看看”的念叨,注重沟通,深入交流,相信亲子间的关系一定会勃发出新的生机。
活了40多年的人必然比活了20多年的人更难改变,先迈出步子的应该是我们,这逻辑没毛病~